留住浓浓的年味
作者:邢照允 更新时间:2025-1-21 18:53:48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大名: | (*缺省将显示IP) | 内容: |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
年已渐近,年味在酝酿。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家乡人准备过年忙碌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容,是家乡腊月集市的喧闹和繁荣。年味是家乡的馓子和大肉的喷香,是家乡红芋粉丝的筋道。年味是红红火火的场景,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蜡烛。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父母的殷殷期盼,是常回家看看的再三嘱咐。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亲朋好友团聚时的欢快气氛,人气旺盛,气场和谐。年味是乡里乡亲祝福吉祥,恭喜发财,憧憬未来。
年味是什么?年味是对幸福的虔诚叩拜,祈福天地,祈求丰年,祈盼安康。年味是对生活的庄严承诺,除旧布新,承上启下,激励自我。年味是对美德的竭力弘扬,尊老爱幼,平等互助,济困扶贫。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年俗,约定俗成,历史悠久。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
总之,年味是喜庆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洋溢着人情味的文化传统。留住浓浓的年味,就是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有人说如今人钱多了,年味却淡了。我说年味的浓淡和物质条件关系不大。旧时农历年底要结清一年的账目,欠租借债的人把这一段时间看成是难以度过的关口,所以也把年底叫做年关。但在家乡有规矩,年三十贴上春联后要账的就不能再上门,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不能逼得太紧,不能耽误任何人过年团聚。连在外躲债的穷人都知道回家过年,可见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对团聚的向往,对好日子的渴求。当今人们过年不愁没钱花了,有的人便比阔斗富,鞭炮更长了,焰火更美了,压岁钱更多了。腰杆子挺直了,活出了尊严,但只顾夜以继日地鏖战在麻将桌旁,亲戚朋友走动少就有了心灵的距离,年味也就淡了。
有人说如今人忙了,年味被冲淡了。其实,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家乡人常说,忙了一年了,过年得好好歇几天,好好吃几顿饺子。如今很多人只顾埋头挣钱,一年四季天天忙,忙得忘了家,忘了生命的根,忘了生命之舟的港湾在哪里,忘了心灵的驿站在何方,忘了调整后再轻装上阵。一年有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生有节奏,张弛有度养精蓄锐。而对于金钱大于一切的人来说,心中的年味确实是越来越淡了。
有人说手机普及了,年味自然就淡了。如今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视频拜年,未来拜年的方式还可能更时尚,但这对拉近心灵的距离帮助不大。连拜年短信都是抄袭的,都是雷同的,这里面还有几分真诚?吃年夜饭时还在低头玩手机,那不是手机的错,是与同席人的亲情不够浓了,人情淡了,年味也就淡了。
有人说村子空了,年味怎能不淡?去年过年回家乡时,遇见了老村长。他握着我的手,感慨万端。他对我这样说:如今家家都住上了楼房,都能吃上大鱼大肉。日子好了,村里却空了,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连过年时村子里的人也凑不齐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在外务工一年的乡亲很愿意回乡过年,与家人团聚,浓浓的年味时时在他们心里回味。他们牵挂父母的身体,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多少年来,阜阳火车站都是全国春运的热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许风雪载途挡住了他们回乡的路,也许一票难求使他们错过了回乡过年的最佳时间,也许工作太忙请假难,也许没挣到足够多的钱怕人笑话,也许钱没拿到手被打了白条。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在外务工,我们在过年时能聚一聚。每次见面我都会问这一年挣了多少钱,他总是说挣得不多。我开玩笑说,把百元大钞都换成角票口袋就鼓了腰就粗了!其实,他的笑容告诉我他混得不错。他说每年都想回来过年,谁不想家,年是游子的盛会。过了年再出门打工时还要带几十斤家乡的红芋粉丝,家乡的粉丝最好吃,一年到头吃不到家乡的特产很着急。可是有些年年底实在难以抽身回家,过年就成了抹不去的心结。他还告诉我,2000年以前,农忙时很多人都回来收割播种,然后再出门打工。后来机械化程度高了,干农活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近几年土地在流转,有些农户全家常年在外,过年也难得回来。其实,家乡的变化牵动着在外务工人员的心。
他还说了一个笑话,去年年底他开着自己的轿车回来过年,转了几大圈愣是没找到村子,天气晴朗没有风雪竟迷了路。原来村与村之间都修了水泥路,大家都骑路盖起了楼房,集镇与村子相连,村子与村子相接,模糊了距离,就很难找到原来的方位。
家乡更“现代化”了,心里却莫名怅然。找不到那片鱼塘,找不到那一棵棵洋槐树,找不到村头那口井的影子,找不到老宅的痕迹,找不到村小学的门楼,找不到通往祖坟的那条小路……游子们归来,突然问你我,他的家在哪里,该如何回答呢!家是父母居住的地方,是心灵的避风港;家是温暖的窝,是情的居所,是爱的巢穴。留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漠漠农田,留得住鸡鸭牛羊的和鸣,留得住袅袅炊烟的缭绕,才留得住浓浓的乡愁,才留得住浓浓的年味。
愿年味永远飘香,成为你我他心中美好的记忆,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