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网络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八卦杂谈 > 内容

论注音字母

作者:钱玄同    更新时间:2023-6-25 1:52:56

一九一三年的春天教育部开“读音统一会”,会里公议注音字母三九个,现在先把他写出来。

表“母”(就是“子音”,中国向来叫做“声”,又叫做“纽”)的字母二四个:

  巜 丂 兀 丩 𡿨 广 𠚣 𠫓 𠄎 勹 攵 冖 匚 万 卩 𠀁 厶 𡳿 彳 尸 厂 丅 𠠲 ㄖ

表“韵”(就是“母音”)的字母一二个:

  丫 𠀀 𠃟 乁 𠀅 幺 又 𢎘 尢 𠃑 𠃋 儿

表“介音”的字母三个:

  一 㐅 凵

这三九个注音字母,原来都是中国固有的字,取那笔画极简单的,借来做注音的符号。表“母”的二四个,单读原字的子音:像“丂”字原字的音读做Kao,现在单读他的子音K;“匚”字原字的音读做Fang,现在单读他的子音F。表“韵”和“介音”的一五个,单读源自的母音:像“𠀀”字原字的音读做Ho,现在单读他的母音O;“𠀅”字原字的音读做Hhai,现在单读他的母音Ai;“㐅”字原字的音读做Ngu,现在单读他的母音V。

这种字母的形式,取材,和读法,很有人对他生一种的疑问:有的说,“既然新制音标,为什么不特造新符号,要借用古字,读他音的一半呢?”有的说,“与其借用古字,何不直取世界公用的罗马字母来标中国的音呢?”

这两种疑问,待我来答他。

答第一问:特造新符号,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符号的形式,很难决定。因为造新符号,在应用上固然贵乎简明,然在形式上也要求他好看,才能得多数人之认可。否则甲所做的,乙说不好看,乙所做的,丙又说不好看,丙所做的又有丁戊己……说他不好看,纷纷扰扰,闹了一会子,终究还是没有结果。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形式好看这一层,却是很难用一丨丿㇏这些直线笔划,三笔两笔凑成一个符号,怎能好看?前几年,什么“快字”“简字”“音字”之类出得很多,没有一种是行得通的。这个缘故,固然由于做的人于声韵之学从未讲究,把制音标的事情看得太容易;然而形式不好看,难得多数人之认可,却也是一个大大的原因。现在借用古字,则形式是固有的,好看不好看,制音标的人不负这个责任,但求简明,便可应用,可以免却许多无谓的争执。据我看来,这借用古字的法子,实在比造新符号来得好。

答第二问:取罗马字母来标中国音,这是极正当的办法。但是据我个人的意见,以为中国现在应该兼用罗马字母和注音字母两种来标音,为什么呢?因为罗马字母已变成现世界公用的音标;凡其国有特别形式之文字者,若要把他的语言和名词行于国外,都要改用罗马字母去拼他的音,像俄罗斯文印度文日本文之类,都是这样办法。我们中国向来没有纯粹的音标,现在急须新制,当然应该采用罗马字母,这是无庸致疑的。但是中国的音标确有两个用途:

一、记字典上每字的音,和高深书籍上难识的字的音。

二、教科书,通俗书报,和新闻纸之类,应该在字的右旁记他的音。

第一种的记音自然当用罗马字母。至于第二种的记音。罗马字母却有不便利的地方。因为中国字是直行的,罗马字只能横写;这一层还可以想法,把中国字也改成横行。还有一层困难:因为罗马字母记音的方法,如为单独母音的字,只须用一个母音字母便够了;如其备有子音、母音、介音、收鼻音的,至多的可以用到七个字母(因为子音,母音,和收鼻音,有时都要用两个字母去拼他)你想!这一个字母和七个字母,他的长短大不相同,拿了来记在字字整方的中国字旁边,那种参差不齐的怪相,可不是很难看吗?这是不能不用注音字母的了。据我看来,高等字典和中学以上的高深书籍,都应该用罗马字母记音;学生字典,中小学校教科书,通俗书报,和新闻纸之类,都应该用注音字母记音(学生字典可以兼用两种记音。)假如再过几年之后,中国竟能废弃这种“不象形的字”(中国古代的字,本是象形的,但因楷篆隶草的变迁,已经不象形了,现在的字,既非拼音,又不象形,这种无意识的符号,我姑且戏称他做“不象形的字”。)改用纯粹拼音的字,那么注音字母当然跟了一同废弃,若在今日,则注音字母正复大有用处。

这两种疑问既已解答,于是说明注音字母的读音和他的缺点。

现在先将注音字母中表“母”的字母二四个,与旧有的守温三六字母,及罗马字母,列为对照表,如下:

守温三六字母
注音字母表“母”的二四字母 罗马字母



巜 丩
丂 𡿨

兀 广
K      Ch
Kh     Chh
G,Gh    Dj,Djh
Ng(英音) Ng(法音)



𠚣
𠫓

𠄎
T
Th
D Dh
N




Ṭh
Ḍ,Ḍh






P
Ph
B, Bh
M






F
Fh
V, Vh
Vv





𠀁



Ts
Tsh
Dz,Dzh
S
Z,Zh

穿


𡳿





Ṭh
Ḍ,Ḍh

Ẓ,Ẓh





ㄏ 丅

A E I O U
Y W
H
Hh
𠠲 L
J(略如法国读音)

(附记:这表中标“知”“彻”“澄”“娘”“彻”“匣”六纽的罗马字母,用亡友胡仰曾君所著《国语学草创》中所标。

注音字母于兼有清浊的纽,只制清母,不制浊母,因为北音浊声不很发达的缘故。但是北音也并非全无浊声。北音凡上声去声字( 北音没有入声)虽然有清无浊;然在平声,却是清浊全备,像“通”(透)和“同”(定),“千”(清)和“前”(从)分明是两个读法:这便是有浊声的确据,既然平声有浊,乃竟不制浊母,那么请问“同”“前”这些字归入哪一纽呢?原来他却有个狠可笑的办法:那上去的浊声字,既然不读浊声,便硬把他改入清声;至于平声的浊声字,也把他归入清声,唤作“阳平”;像“通”“同”两个字,都归入“透”纽,把“通”字唤作“阴平”,“同”字唤作“阳平”;“千”“前”个个字都归入“清”纽,把“千”字唤作“阴平”,“前”字唤作“阳平”;这种名称非常荒谬。要知道平仄是长短的区别,阴阳是清浊的区别,两事绝不相干,岂可混为一谈?无如从元明以来就有这种奇怪名称。到了现在,有一般人说得更妙:他道“南音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北音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去”;这种议论,真要叫人笑死。当读音统一会未开之前,吴稚晖先生——就是读音统一会正会长——做了一本《读音统一会进行程序》,早把这种荒谬名称加以驳斥。先生说道:

北方之“阴阳平”,不能遽行援入长短通例之内:因彼似为清浊之问题,非长短之问题,长短者,音同而留声之时间不同。清浊者,音同而所发之音气不同。粗率用一近似之比例,比之于风琴:假如弹第一音,短乃仅按一拍子,长则按至三拍子是也。又如弹第一音,清乃按右手靠边之一把,浊则按左手靠边之一把;一则其声清以越,一则其声闳以肆……所以本会之结果有预料之同意可言者必大段不离于人人意中之“官音”,粗率即称之曰“北音”亦可惟决不能不商定者,即北音长短内之“入声”,及关涉清浊,北人意中之所谓“阴阳”,皆留不甚完全之弱点,故为一国之所有事,即不能率言标准于一城一邑之北音。

吴先生当日早已料到这一层,恐怕读音统一会的结果仍旧留下这个弱点,所以先加以警告,然而后来竟不出先生所料,专制清母,把浊声的平声仍旧唤作“阳平”。

于是其人想出一个补救的方法来,说:“可以仿照日本假名的办法,就在清声字母的右上加他两点,算做浊母。”

我想这个法子,固然可行,但是这第三位的浊声,都是兼承两个清声,有些地方承第一位,有些地方承第三位:像那“群”纽,有些地方读G,是承“见”纽(K),有些地方读“Gh”,是承溪纽(Kh)。“定”“澄”诸纽,都是这样,然则应该在那一个清声字母上加点呢?这还是待研究的问题。

“见”“溪”“疑”“晓”四纽,都有两个字母。因为这四纽的出声,除福建广东等处以外,其馀各处,读正音(就是“开口”和“合口”)和副音(就是“齐齿”和“撮口”)都微有不同。所以用“巜”“丂”“兀”“ㄏ”四母表正音,用“丩”“𡿨”“广”“丅”四母表副音。这是因时制宜的办法,倒很不错。

“知”“彻”“澄”三纽,今音和“照”“穿”“床”三纽的三等呼读得一样。“照”“穿”“床”“审”四纽的二等呼,今音和“精”“清”“从”“心”四纽读得一样(“照”“穿”“床”“审”四纽的二等和三等,出声不同,广韵里反切用字各分为二。清陈澧做《切韵考》说,“应该分作八纽”,这是守温做字母时误合的。)注音字母于“知”“彻”“澄”三纽不制字母,也用“𡳿”“彳”两母去标,他这是于现在的音很对的。(“照”“穿”“床”“审”的二等,在注音字母里,大概也是用“ㄗ”“ㄘ”“ㄙ”三母去标他)

“敷”纽的出声,本和“非”纽差不多。前人因为“非”从“帮”变,“敷”从“滂”变,统系不同,所以分做两纽,注音字母合做一母,也很不错。

注音字母于“娘”纽没有制字母,当时误用“疑”纽副音的“广”去标他,这是很不对的。“疑”“娘”二纽的出声,有喉舌之异,断不可混合为一。但是“娘”本从“泥”变,其声颇不易读,现在各处读“娘”纽字,颇有仍归入“泥”的,像“拿”“饶”“赧”“女”“尼”这些字都是。我以为“娘”纽不必增母,也用“𠄎”去标他便了。

凡“影”纽的字,都是纯粹母音字,本来不应该有这一纽。因为从前做反切的人,守定用两个字标音的例,不知变通,就是纯粹母音字,上面也要配他一个字(反切两字:上字标子音,下字标母音)守温做字母时,就把这些字标为“影”纽。现在用注音字母去改良旧切,遇母音字只须用一个母音字母去标他,便够了。这“影”纽当然应该删除。至于“喻”纽,虽然是影纽的浊音,究竟不能算做母音。注音字母连带删除。这却不对。我以为应该加一个标“喻”纽的字母,才是。

表“韵”和“介音”的字母一五个,与《广韵》的二〇六韵,元刘鉴《切韵指南》的一六摄,明人《字母切韵要法》的一二摄,及罗马字母,列为对照表,如下:

(把韵书里母音相同的韵归纳唯一,叫做“韵摄”。现存最古的讲韵摄的书,是宋杨中修的《切韵指掌图》,——此书旧称司马光作,非是,——其书不但无标摄的记号,并且无韵摄的名目,称说很不便利。刘鉴的一六摄,其分摄最多;《字母切韵要法》——此书载在《康熙字典》卷首,从“证乡谈法”起,至“贴韵首法”止,不知撰人姓名。劳乃宣说,大抵为明正德以后清康熙以前人所作——分一二摄,纯以元明以来之北音为主,与注音字母什九相同。所以兼列此两家,以资参考。

现在的《诗》韵,本于刘渊的《平水韵》,和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其中“鱼”“虞”分二而“虞”“模”反合为一,“元”“魂”“痕”三韵并合为一“元”韵之类,于音理极为乖谬。所以此处只列《广韵》而不及《诗》韵。)

广韵韵目
《切韵指南》一六摄 《字母切韵要法》一二摄
注音字母表“韵”和“介音”一五字母 罗马字母
齐支脂之微

鱼虞

遇(鱼虞亦在此摄)
裓(模鱼虞韵皆在此摄)



I
U
Ü

A
歌戈 𠀀 O
𠃟
E
台佳皆 蟹(灰韵亦在此摄) 𠀅 Ai
豪肴萧宵 Au
侯尤幽 Eu
寒桓删山先仙元 覃谈咸衔添鉴严凡 山 咸 𢎘 An
唐阳 江 宕 江 Ang
痕魂臻真殷文谆 侵 臻 深 𠃑 En,In,Im
庚耕青清 登蒸 东冬锺 梗 曾 通 𠃋 Eng,Ung

(附记)所记《广韵》韵目,皆举平以赅上去入。

注音字母所取的音,百分之九十九是京音;——本册有吴稚晖先生的通信,说明此事——京音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他碰到入声字,都拿来消纳到平上去三声之内:以前的《菉斐轩词》韵和周德清《中原音韵》里,都有“入声作平声;作上声,作去声”的话,复来李汝珍作《音》鉴,有“北音入声论”一篇,他说道:

“屋”者,韵列一屋,乃入之首也,而北音谓之为“乌”,此以入为平矣;馀如“七”“发”之类,皆以阴平呼之;“十”“斛”之类,皆以阳平呼之;“铁”“笔”之类,皆以上声呼之;“若”“木”之类,皆以去声呼之。兹在分录,注以反切;较之周德清所喻北音,略加详备矣。

注音字母对于入声的分配,大概和周李诸家相同。至于字母之音,都读平声;遇到上去的字,照旧法;于其字左上右上以圈或点作记。——或用“阴平阳平上去,为四声”之说,阴平圈左下,阳平圈左上,上声圈右上,去声圈右下;这实在是不通的办法。说详本卷第一一页。 𠀀   “一”“㐅”“凵”三母,兼作“介音”用。什么叫做“介音”呢?原来子音母音相同的字,往往有可读出四种声音的,就是“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名曰“等呼”。读这四种声音时候嘴的姿态,潘耒《类音》里曾说道:

初出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

开口的字,既然“平舌舒唇”,则但用子音母音拼合,便足,无须介以他音;“齐齿”则因有“举舌对齿”的姿态,中有“I”音,所以就用“一”母作介;合口则因有“敛唇而蓄之”的姿态,中有“U”音,所以就用“㐅”母作介;撮口,则因有“蹙唇而成声”的姿态,中有“Ü”音,所以就用“凵”母作介。例如“心”纽“山”摄的字:“珊”是开口,则作“ㄙㄢ”;“仙”是齐齿,则作“ㄙㄧㄢ”;“酸”是合口,则作“ㄙㄨㄢ”;“宣”是撮口,则作“ㄙㄩㄢ”。这个方法,倒是巧妙。

“麻”韵中“车”“遮”“奢”“蛇”这些字,现在北音不读“A”母音,所以注音字母于“丫”母之外,又制“𠃟”母;这实在是一种方音,不是多数人能发的;我以为“𠃟”母只能作为“闰母”,为拼切方音之用。——“闰母”之说,亦见《读音统一会进行程序》中。——至于𠃟母的音,用罗马字应该怎么拼他,我却拼不出来;有人拼作“Eh”,恐怕不狠对罢!

“寒桓……”和“覃谈……”其母音后之收鼻音,本有“N”“M”的不同;所以唐宋以前,这两类的字,从不通用。填词家称“侵”“覃”诸韵为“闭口音”,闭口的意义,就是他收“M”。南宋以后,北方把收“M”的音也读做收“N”渐渐地中部也无了。到也现在只有广东人读“覃”“谈”韵的字,还字收“M”,如“三”读“Sam”甘读“Kam”之类是。因收“M”的音既消灭,所以元明以来用北音讲韵讲摄的书,都把“寒桓……”和“覃谈……”并合为一。——刘氏之分“山”“咸”二摄;大概只是存古,未必当时的北音还有这“Am”的音。

“真……”和“侵”的并合,与“寒桓……”和“覃谈……”的并合同例。

这并合“M”“N”的收音为一:从理论上讲,本来很分别的,忽然大混合,却是不对;惟现在读“侵覃”同于“真寒”者,居全国十分之八,那就只好“将错就错”了。

“庚耕青清登蒸”和“东冬锺”,母音截然不同。自宋以前,从没有拿“东……”算作“庚……”的“合口”的。不知何故。明清以来,凡以北音为主的韵书,都说“东……”是“庚……”的“合口”;因此注音字母也把他合成一个“ㄥ”母。我以为不合于古,还没有什么要紧;若和现在的声音相差太远,却是不可,这“东冬锺”诸韵,还宜别加一个字母才是。

至于《广韵》又把“庚耕青清”和“登蒸”分为二类,——刘鉴亦分为二:“庚耕青清”为“梗”摄,“登蒸”为“曾”摄。——这大概和“东”“冬”的分别相类,或者是古音不同之故,现在无从考证;且与造注音字母为应用之资者全不相干,可以不必去论他。

注音字母里造得最奇怪的就是“儿”母。造这字母的时候,因为“支”“脂”“之”诸韵中“儿”“耳”“二”等字,其母音似与“羁”“奇”“宜”“题”“离”“皮”诸字不同;于是异想天开,说他的母音不是“一”,仿佛是“儿”,因此造了这个“儿”母。殊不知“儿”音在西文中,即是“L”或“R”,断断不能说他是母音。若因其母音不像“一”,则如“知”“摛”“驰”“诗”“时”“赀”“雌”“疵”“斯”“词”诸字,其母音也不像“一”,仿佛就是劳乃宣说的那个“□师”(读成一音)的母音。岂不是还要加一个母音字母,才算完备吗?

殊不知“儿”“知”这些字的母音,实在是“一”。不过舌齿间音,读成“齐齿”,往往不能清晰。其实“知”的音确是“𡳿ㄧ”,“儿”的音确是“ㄖㄧ”;因为读得不清晰,于是“知”字的音,好像只有子音“𡳿”,“儿”字的音又好像别有一个“打弯舌头”的母音“ㄦ”了。

综观这三九个注音字母,因为全以北音为主之故,所以删浊音,删入声,而如“𡳿彳尸”诸母,则存而不删;此诸母能发其正确之音者,全国中不过十之三四,此等地方,不可谓非制字母时之疵点。平心而论:现在国中南北东西语言绝异之人相见,彼此而操之“普通话”,其句调声音,略类所谓“官音”,——“官音”与“京音”大同小异——似乎以北音为主,亦非全无理由;但是既为国定的注音字母,当然不能专拿一个地方地方的音来做标准。所以我对于注音字母,虽极愿其早日施行;而在此未曾施行之短时期内,尚欲论其缺点,希望有人亟起讨论,加以修正。那么这注音字母的音,真可算得台湾省的国音,并不是什么“京音”“官音”“北音”了!(本期通信栏内,有作者答吴稚晖先生一信,可与此参观。)

来源:《新青年》第四卷第1号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 上一篇:放羊的故事
  • 下一篇:人的文学
  •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大名: (*缺省将显示IP)
    内容: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手机端首页 | PC端

    © by Edward Web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