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八卦杂谈 >> 内容

更加養不起的未來?

作者:楊瑪利 时间:2005-8-31 21:22:38 点击:

  核心提示: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撫養老人的壓力愈來愈重的同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卻變成父母的「寄生族」。二十年後,你的未來會更加養不起。誰在剝奪你的未來?如何因應?生育率降低,不生小孩的家庭也愈...
人類愈來愈長壽,卻發現中年失業愈來愈顯著。撫養老人的壓力愈來愈重的同時,愈來愈多年輕人卻變成父母的「寄生族」。二十年後,你的未來會更加養不起。誰在剝奪你的未來?如何因應?

生育率降低,不生小孩的家庭也愈來與多。父母與年幼子女其樂融融的畫面,將會愈來愈少見。


台灣老的好快。

自從八年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正式邁向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後,台灣老化的速度,已快堪稱世界第一。

過去多年來,世界媒體常把關注焦點放在亞洲最大經濟體日本,並稱日本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但在世界媒體關注焦點之外的台灣,其實也已悄悄地步上日本老化的軌道,甚至速度有可能超過日本。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人口推估,日本老人佔總人口比重從10%增加到20%,預估將花二十四年。但台灣預計將只花二十二年,於二○一一年,老人將佔10%,二○三三年達20%。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專門委員王玲指出,若跟歐洲已經老化社會做比較,瑞典、丹麥、德國、瑞士、荷蘭、芬蘭等國,幾乎都是花五十年到八十年,才達到老化人口達20%。但是台灣,卻將在三十多年內就達到其他國家老化的程度。

搭上老化的特快車
為什麼別的國家老化速度像坐慢車,而台灣像坐特快車一樣?王玲指出,主要原因是歐洲國家生育率是慢慢下降,而台灣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婦女生育率下降到幾乎是世界最低的水準。

民國五十年時,台灣每位婦女生5.58個小孩。若將二十五年當作一個世代,民國五十年出生的婦女,到了民國七十五年輪到她們生育時,卻只生1.67個小孩,減少到剩三成。去年台灣景氣不佳,很多家庭不敢生小孩,台灣婦女生育率更是創下歷年新低,只剩1.485。

「才一個世代的時間,就讓台灣的人口低於替代水準(一個婦女生二個小孩),」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寬政指出。

但是,當台灣正搭上一部堪稱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口老化列車,向前疾駛時,來自全球以及台灣的經濟、企業、社會等發展趨勢,卻跟老化社會的需求,愈來愈悖離。

幾股正在發展中的趨勢,讓逐漸老化的台灣,再增添憂愁。

趨勢的發展,或許真的是很無情。一方面,當人類的壽命愈來愈延長,基因科技突飛猛進,預言家紛紛預測,人類將來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

世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甚至已多次呼籲,應該把沿用已久的退休年齡,從六十五歲往後延到七十歲。

諷刺的是,整個世界職場的發展,對於中高齡就業者卻愈來愈無情,被迫提早退休的趨勢已愈來愈明顯。

根據曾獲美國《商業週刊》推薦好書之一的《職場啟示錄》一書指出,由於企業要求彈性、應變,而年齡與僵化,被畫成等號,使得現代的職場對於年齡要求愈趨年輕化,好似「個人經驗累積之後,就失去價值了」。

作者查理.塞尼特指出,很多企業施加要求退休的壓力給坐五望六的員工,即使他們心智上正值顛峰。

在美國,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男性仍在職場的比率,從一九七○年的80%,降到一九九○年的65%。法國步入中年晚期的男性在職場的比例則從75%,降到40%。德國從80%,降到50%。

凶悍的大陸女主管
在歐美,愈來愈多四、五十歲的人,不管是出於自願或非自願,都要開始準備退休。這種現象,也同樣發生在今日的台灣。

許許多多台灣人,在近幾年被迫離開了工作崗位。前年台灣因為關廠、歇業的失業勞工,達到十萬人時,就已經引起社會極大震撼。去年一整年,人數竟還高達二十四萬人。其中又以中高齡失業為主。

不久前,在台北一場小型教會聚會中,現場四位均在企業中擔任中高階主管的五十歲左右男士,共同「分享」了他們目前的最大憂慮:失業。

不管是在外商或本國企業服務,這些教友的公司都正面臨縮編或合併,已經有一批又一批的員工被資遣。

其中一位剛負責資遣掉公司裡二百位員工,他不知道,哪一天會輪到他?還有一位,最近迎接了來自大陸的女主管當上司,「一付很狠、很不講理,擺明要讓你混不下去,自己走路的樣子」。

台灣某知名企業,最近悄悄地進行「大量資遣員工方案」。全公司近三百人,只有十多位一級主管沒有被資遣,其他人統統在一個月前收到資遣通知書。多位即將符合退休資格的資深員工,在這波資遣中,都只領到退休金的一半。

一位學校畢業後就進這家公司服務快二十年的員工,一直以為會在這家公司做到退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老闆很可憐,轉投資都失敗,但是員工也很可憐,我們把大部份青春都投放在這裡。要我們體諒老闆,誰來同情員工?」他說。

九分之一延後畢業
還不過是十年前,不管在美國還是台灣,大多數四十多歲以上的工作者都很穩定,何時退休、可以領到多少退休金,是早就可以算出來的。但是,現在大家對於職場都不再這麼信心滿滿。

職場趨勢不僅對﹁準老年﹂的中高齡不利,也對二十多歲的社會新鮮人愈來愈不利。

從日本到台灣,慢慢出現所謂「單身寄生貴族」,年輕世代不僅不能接替父母承擔家計,反而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等於吞噬了未來老人的養老本。這對正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無異雪上加霜。

《單身寄生時代》是不久前日本出版的新書,描繪日本在泡沫經濟十年後,終身雇用制瓦解,年輕一輩根本連進入企業工作的機會都沒有,造成一群總數約一千萬人、年紀在二十到三十五歲間的日本年輕人,住父母的、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到了應該獨立自主的年齡,卻仍依賴父母。

日本年輕人求生不易的現象,也造成了晚婚、不婚、生育率降低等人口衰退現象。日本婦女生育率早已低於退代水準,二○○○年時,平均每位婦女只生育一.四個小孩。

有趣的是,日本年輕一代從小在優渥環境中長大,儘管成年了仍依賴父母,多數人也只靠打零工賺零用錢,但是仍講究穿名牌、享受美食、經常出國旅遊等較貴族的生活方式。作者山田昌弘因而稱這群人為「單身寄生貴族」。

年輕人愈來愈難獨立的狀況,也已發生在台灣。

首先,工作是愈來愈難找了。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台灣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十萬多人,其中約九分之一選擇延後畢業,主要原因是「不想一畢業就失業」。

而截至去年年底,據104人力銀行統計,去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仍有四成找不到工作。

甚至就算找到工作,社會新鮮人還面臨起薪比往年低的狀況。據104人力銀行統計,今年新人起薪約比往年低5%。

迎接台灣年輕世代就業挑戰的,除了台灣本身景氣衰退、產業外移外,還有來自大陸對岸年輕人的競爭。大陸經濟崛起對台灣人就業的排擠效應,已經逐漸引起關注。

五年前將太太、小孩移民到美國矽谷,自己留在台灣從事廣告工作的達一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徐一鳴,這幾年在台灣、矽谷、大陸間跑來跑去,對此就有深刻感受。

他指出,對台灣就業者而言,以前大陸根本不存在,現在多了十二億人來跟你同台競爭。以前台灣人只要奮發向上,就可以有不錯的成績。現在根本是形勢不由人,台灣就業者不只跟台灣人競爭、跟大陸人競爭,甚至在全球化人才四處流動的情況下,台灣人還必須跟世界人競爭。

他舉例,最近矽谷地區一批批軟體人才被資遣,包括印度軟體工程師,一下子被資遣上萬人,這些人工資低,若是被引進台灣,那不是對台灣軟體人才造成排擠?

休閒玩樂排第一
根據主計處調查,台灣二十五到二十九歲的失業率,在民國八十二年以前都低於2%,八十五年後突破3%,到去年底已達6。3%。三十到三十四歲的失業率,也從八十五年2%,持續上升到近5%。

這群失業年輕人就可能持續成為父母的負擔,連帶也會使台灣整體的結婚率、生育率均下降。

跟日本年輕世代相似的是,台灣年輕一代,雖然賺錢不一定比父母輩多,但卻比父母輩更重享受、休閒與消費。

東方廣告公司去年曾針對台灣地區一千三百多個、年齡在十三到六十四歲間的消費者進行消費行為調查。

結果發現,在金錢運用觀方面,二十到二十九歲的族群,排名第一的是「休閒、應酬與玩樂」。對比四十到四十九歲的族群,排名第一位是「自己存起來」。

年輕人賺錢能力沒有提升,倒是消費能力提升不少,讓愈來愈多目前五十歲左右的父母們已有領悟,年輕世代的未來可能比他們差。

半年前《天下雜誌》曾經做過一次民意調查,其中問到:「你覺得二十年後的台灣,下一代的生活,會比現在好或壞」時,55。4%的受訪者表示,下一代會過的比現在差。

因此,目前許多父母在努力存老本的同時,也會幫子女預備未來。現代的父母,養兒育女的重擔是愈來愈難放下。

例如,五十多歲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男就非常典型。當年他出國念碩士、博士,都是想盡辦法拿到獎學金才出得了國。現在他送一個兒子到美國讀大學,一年就要一百萬,「一代一代間,真的差很多,」他有感而發地說。

一直從事台灣人口老化相關研究,不久前才出版《快意銀髮族》一書的陳肇男,有兩個小孩,他計劃每人各準備一棟房子給他們。

另外,他自己還必須存五百萬現金,因為「住高級老人住宅,押金不就是將近五百萬?」

ING安泰人壽總經理石寶忠,只有一個兒子,正念高中。他說「養兒會防老嗎?不敢這樣想,只要以後不要回過頭來要我幫忙,我就阿彌陀佛。」石寶忠在美國有一個二十萬美元的投資,是保留將來讓兒子出國念書用的。

伴隨台灣走向老化的是獨居多、離婚多、未婚多、無子女或少子女的一代。這等於宣示傳統中國家庭支援體系,正逐漸解體,未來老人心理與安養問題,將比現在嚴重許多。

台灣的「孤家寡人」,是愈來愈多了。根據主計處人口調查,過去十年來台灣地區家庭結構,「單身家戶」所佔比例,已從13.4%,提升到21.6%。「兩人家戶」也從佔12.7%,提升到17.4%。

而「父母與未婚子女」同居的核心家庭,比重則下降,從63.6%,降為55%。

已經在人口老化問題上專研多年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陳寬政預估,二、三十年後的台灣老人中,大概有四分之一是沒有子女的,「太多的人沒有下一代,」令他十分感傷。

雖說養兒不一定能防老,但是子女對老年人的感情支柱,還是很重要。

傳統中國老人最大的享受之一是含飴弄孫,但是未來很多老人,「根本沒有兒女,又哪來孫子?」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陳肇男說。

七十二歲、從高雄港務局退休的林昌煒,退休後曾跟兒子、孫子一家人住在一起。雖然兒孫也很孝順,也會負擔兩老的生活費,但是三代人生活習慣不同、作息時間不同、連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也不一樣,覺得「要彼此遷就,有點痛苦,」因而與太太搬進了淡水潤福老人住宅。

儘管老了還是要自己住,但是他內心深處還是覺得,結婚多年、四十歲出頭的女兒,應該生個小孩。

他表示,女兒現在不用負擔子女教育費等,壓力很輕,但老了可能就不太好,「子女也是一種依靠,感覺有保障,」他說。

令人憂心的是,正當家庭支援體系逐漸解體時,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福利制度的設計,卻遲遲未為老人化社會做準備。

幾十年來,台灣的勞動者中,確定能領到退休金的,一直只有軍公教。除此之外,總數約550萬的台灣勞工中,約只有25%在大公司或國營企業服務的勞工,確定能領到退休金。

為什麼大家領不到?根據勞委會顧問、前立法委員劉進興分析,主因是勞保退休條例規定,勞工必須在同一家企業,服務滿二十五年或滿十五年、年滿五十五歲,才能請領退休金。

企業壽命十三年
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卻只有十三年,使得許多勞工根本還沒有機會領退休金,公司就關門倒閉。

而且,按現行條例,退休準備金由公司提撥,存進公司帳號,寄放於中央信託局。因為不是勞工的個人帳戶,也不是可攜帶制,員工若是跳槽,過去服務年資就等於歸零。

加上政府執法非常不徹底,目前只有約10%不到的台灣企業,真正依法提撥員工退休準備金。

曾擔任過勞委會主任委員的詹火生,因而說過一句名言:對勞工而言,退休金「是掛在牆上的牛肉,看得到、吃不到」。

老人沒有退休金,在家庭支援體系還比較完整的時代,或許還不會產生老人安養問題。根據內政部調查,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擁有的子女數是三.九個,並且幾近一半的老人仍能得到子女奉養。

但是,當二十五年後,預估老人將佔總人口18%,少子或無子,若是也跟現在的老人一樣,沒有退休金可領,老年人的生活,將可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負擔加在未來老人身上
去年年底,由陳水扁總統召開的經發會,議程中針對勞工退休金條例,已做出修正決策。但因為勞工團體代表堅持「附加年金制」、另一派堅持「個人帳戶制」,會中還有人提出「民間商業保險制」,為了降低矛盾衝突,順利將法條過關,最後竟然做出「三制並呈」的決策。

負責整合這項改革方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胡勝正說明,勞工退休金條例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醞釀修正。

但因為各方立場堅持不下,「每個人心中的一制都不一樣」,因此一直無法修正成功。這次三制並呈,至少已把退休金帳戶,從企業改為個人所有,並且已經是可攜帶制,總比延宕不改的好。

舊的勞工退休金條例的確非常迫切需要改革。然而這樣的改法,卻又讓不少人覺得太過勉強。

由於這三制,每一制都十分複雜難懂,又都有各自的立意、精神,例如附加年金較有社會主義精神,而個人帳戶則沒有。如何將不同立意精神的制度,混合實施?

一直擔任企業人力退休規劃顧問的加得顧問總經理林奇璋就很害怕,若真的按經發會共識實施下去,「你要如何說給大家都懂,懂到會從三制中選出一制?」「你看著好了,一定天下大亂。吵不完了。」

一家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就笑說,未來一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人資主管就會問他一個他可能想都沒有想過的問題:「我們有三種退休制度,請問你要選擇哪一種?」

一位四十歲多的企業高階主管,將退休金條例,與台灣快速老化的社會現實連在一起思考後,十分悲觀地表示,不管政府怎麼修法,「你等著瞧好了,你等著看我的話實現,」不管政府今天承諾未來可以讓勞工領多少退休金,「等二十多年我老了後,不管我今天繳多少錢,我一定一毛也領不到。」

他說,因為未來的年輕人很少,沒有那麼多人工作繳錢進去,老人從哪裡領錢?而現在工作所繳的錢,卻都給今日的老人領走了。

他的「自救之道」就是買很多保險,以及自己理財儲蓄。

目前台灣的人口結構圖,是腰部突出來,代表青壯人口最多,平均每8。3個工作人口,撫養一個老人。到了二○二五年時,變成只有3。6個年輕人撫養一個老人。

因此台灣的老人安養問題,今天並不是嚴重的時刻,問題嚴重會是在二十多年以後。然而政府所實施的老人年金等措施,不僅未替未來老人著想,卻把重點放在照顧目前的老人,而把負擔加在未來老人身上。

目前台灣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共190多萬人,不管他們是巨富還是赤貧,不管有沒有工作收入,大多數都可以從各級政府、從各種不同名目的預算編列中,每月領到三千元生活津貼。

不久前,年滿六十五歲、二○○○年在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表上申報有存款一千九百多萬、土地十一筆、房屋兩筆的中研院長李遠哲,接到里長伯通知他到里長辦公室,領「老人慰問金」。

對此,李遠哲還公開表示他還算年輕,還很有工作能力,應該還不需要被列入老年人口。

老太太「離奇」領大紅包
發生在一位住在屏東縣枋寮鄉地利村的七十九歲老太太身上的故事,更是「離奇」。約兩年前她突然收到政府給她一張通知書,叫她去領十四萬多生活津貼,說是「補發」。她的兒孫輩,聽了後咋舌稱奇的說:「從來都是我們繳稅給政府,哪有政府突然給你一筆14萬的大紅包。真是很怪異。」

事實上這位老太太兒孫滿堂,發給她14萬元時,也才賣掉一塊土地,有一筆存款在農會。諷刺的是,這筆錢,老太太也完全沒享受到,全數給了兒子種蓮霧去。而從那之後,她按月拿著通知書去領三千元生活津貼。

在很多政治觀察家的分析中,政府明明財政困窘,還要每年辛辛苦苦編老人年金預算,說穿了不為其他,就為選票。

一位經建會官員就私下憂心表示,政府目前的老人福利政策,事實上是讓現在問題不大的老人,把後代子孫的老本都吃光,完全忽略了老化所帶來,對社會經濟、生產力、家庭結構的變化因子。財政赤字因為福利制度節節上升,已經人丁稀疏的下一代,如何承受得起這樣沈重的負擔?

廣告業菁英徐一鳴就認為,與其把錢給不需要的老人,不如把社會弄好一點,做正確的建設投資,讓青壯的這一代,更有機會、本事賺錢,自然有能力去照顧父母。

一九九五年,當台灣才剛進入「高齡化社會」不久,《天下雜誌》曾以「養不起的未來」為封面故事,報導老化後的台灣,未來將面臨生產力衰退、年輕世代負擔不起龐大老年人口等嚴峻考驗。

多年後的今天,這個「養不起的未來」,又因為種種大環境變遷因素,包括全球化競爭、中年退休、台灣產業蕭條、各年齡層求職不易,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無能失焦等,變得似乎更加養不起。

這會不會是一個笑不出來、無法擁有、也無法面對的未來?

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 大名: (*请输入您的大名,缺省将显示IP地址。)
  • 内容:
  • 愛德華網絡世界(www.ok5266.com) © 2004-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ok5266@gmail.com E-ICP備:05013632
  • Powered by Edward Web World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