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微信两大支付巨头曾计划一年的人脸设备营销投入高达百亿元,乐观者断言,扫码支付终会被刷脸支付取代。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有关标准,这将决定刷脸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
“现金、银行卡、手机、二维码……”即便没有上述媒介也没有关系,凭一张脸就可以完成购物支付。
尽管问世之初饱受安全诟病,在创新和商业重金的推动下,过去的一年里,刷脸支付依然笃定而艰难地开启了支付领域的新变革。
2019年被称为刷脸支付元年。不巧的是,当年年末新冠疫情出现,在支付巨头的代理商中间流行这样一句话:“去年刚要火,才冒头就被疫情打下去了。”
疫情发生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戴口罩成为人们标配,刷脸支付变得尤为静默,而关于这一事物的争议却从未停止。
“‘阿姨你真漂亮,我帮你拍照’,保姆通过人脸识别骗走老人22万元。”今年7月中旬的一则新闻,再次将刷脸支付推至风口浪尖,引发安全性讨论。
推送刷脸支付设备的代理商们依然相信刷脸支付的未来。“等疫情过后,我们还打算主推一下。”北方一代理商告诉《财经》记者。
作为生物识别支付的一种,刷脸支付完全颠覆原有的支付模式,以线下支付为例,则是颠覆原有的手机终端载体,出门凭一张脸就可以实现购物。全国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曾多次公开表示,生物识别支付的时代正在到来。
巨头们的嗅觉依然最为敏锐,据《财经》记者了解,在2019年,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支付巨头曾计划一年的人脸设备营销投入高达百亿元,重金投入背后可见支付巨头对其重视程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认为,相较于扫码支付,刷脸支付具有便捷和技术优势,他告诉《财经》记者,扫码支付有可能只是一个过渡。
赵鹞同时提醒,科技爆炸的同时,需要考虑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问题,与二维码可再生且动态更新的特点不同,刷脸支付与个人信息绑定,一旦被盗则很麻烦。
去年8月,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据《财经》记者了解,监管部门正在制定生物识别有关标准。某支付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基于此前二维码标准考量,刷脸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尺度也将受限于正在研究的相关标准。
高成本起步
刷脸支付具体如何操作?以杭州新华书店场景为例,去书店的客户点击刷脸支付设备屏幕,开启刷脸支付,然后输入手机号,确认姓名、金额和扣款账号便可完成付款。
上述代理商告诉《财经》记者,第一次刷脸支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之后不需要重复操作,也不用输入密码。“不用密码情况下,刷脸支付有次数和额度限制,每日不超过五次,每次不超过300元,如果超过300元则需要输入支付密码。”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刷脸支付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核心是通过对生物特征的比对来确认身份。相比目前主流的扫码支付方式,刷脸支付所需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云服务和双摄像头3D结构光生物识别技术,其成本明显高于目前主流的扫码支付。
据《财经》记者了解,刷脸支付工具兴起的时间并不比扫码支付晚,其中,支付巨头蚂蚁金服早在2014年就曾涉足刷脸工具。只是,那一时点受关注度最高的是扫码支付。
对于起步并不晚的刷脸支付,为何在发展路径上晚于扫码支付。某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刷脸支付商用化对安全性要求更高,且容易受真实场景复杂性影响,所以,该服务功能并未在推出之初就正式商用。
2015 年3 月,马云在德国CeBIT 展会开幕式上发布并演示了人脸支付技术,同年年末,蚂蚁金服人脸认证登录功能正式上线。
“对于C端用户来说,线下刷脸支付体验更好。”某支付分析师指出,刷脸支付可以解放双手,提升支付的效率,并且能解决扫码支付方式下手机忘带或者没电的问题。
不过,刷脸支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场景和领域,来自腾讯研究团队的调研显示,在一些快餐店,高峰期人流量大,往往排着长队,采取刷脸支付,效率反而会降低。
“类似快餐店等服务场所都相似,服务员要再抽出时间指导顾客使用设备,效率降低了,顾客体验也一般。”某腾讯人士表示。
游泳馆、加油站等用户不太方便使用手机的场合,被认为是刷脸支付尝试的最佳场景,可以提升其便利性。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刷脸支付主要应用在零售、餐饮、快消等场景中比较普遍。
刷脸支付也已经向医疗领域延伸。
7月2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召开医保信息系统“刷脸”支付试点工作启动会,并对试点方案做了介绍,其中,友谊医院、宣武医院、朝阳医院三家试点医疗机构进行了研讨深化。
事实上,刷脸支付并未蓄意替代扫码支付。例如,微信青蛙Pro除了配备3D结构光摄像头,能够检测和识别脸部的深度信息,实现刷脸支付外,还搭载专用扫码器,方便用户自由选择支付方式。
刷脸支付能够兴起,与人脸识别技术早前应用在银行业开户不无关系。2015年,人民银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放开银行远程开立账户限制,银行可以“线上开户”。
“远程开户的放开是建立在远程银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实名认证的同等效果的基础之上的。”某银行业人士表示,为当前刷脸支付做了一定的政策铺垫。
鉴于二维码支付依然是线下主流支付方式,市场普遍认为,刷脸支付目前只是作为二维码的补充,还处于普及的阶段,鉴于成本等原因,将来会与二维码共存,不过,由于省去了手机这一介质操作起来更方便,所以,刷脸支付有望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不过,刷脸支付主要存在以下劣势,华泰证券分析指出,相比扫码支付几乎零成本的硬件要求,刷脸支付设备的价格目前在千元以上,在摆放时需要占用一定的物理空间,比较适用于中大型的商超,对于大量小微商户使用的扫码支付暂时不具备替代性。
对于商家而言,刷脸支付设备的空间体验确实不好,某商家告诉《财经》记者,mini版的刷脸支付设备也要比手机大,尽管出于照顾消费者的刷脸体验,但是设备都很占空间。为此,有分析指出,未来不排除形成一家独大,而非扫码支付中形成的两家巨头“平分秋色”。
而且,由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刷脸支付布局上依然与二维码支付问世之初闭环式支付类似,目前市场中还未产生刷脸聚合支付,所以,从这点来讲,客户体验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