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说:“别太想家,核桃熟了,给你寄点新鲜核桃,尝尝家里的味道。”
“好呀,吃到了新鲜核桃,就感觉回到了家。”我满心欢喜地答。
好友是特别懂我的人,生在中国核桃之乡凤庆的我,走再远的路,都会特别怀念家乡核桃那一缕淡淡的香。无论在哪个角落,吃上一口,我就知道,我走不丢,家一直都在。
近距离的感知核桃,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在凤庆的雪山镇政府工作。雪山镇是凤庆县的核桃种植大镇,虽在那里工作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却被在那片土地上遇见的一个个与核桃有关的故事感动着,感染着,然后念念不忘。去报到的日子,刚好是秋天,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镇政府旁边有一个核桃加工厂,核桃成熟的那段日子,时常会看到慢慢行走的驮核桃的毛驴,不紧不慢拉核桃的货车,快速驶过的带核桃的摩托车,不时穿梭于核桃加工厂门口的雅雪公路上,把核桃运到加工厂里。毛驴、货车、摩托车是雪山镇农民运输核桃用得最多的交通工具,而且货车和摩托车占了多数,可我却更钟情于第一种----毛驴。不是怀旧,而是艳羡赶毛驴人的那份淡定与从容。
看《雪山镇志》,有这样的记载:雪山境内泡核桃种植历史不少于500年……新民村古核桃林共有2400亩,凡古核桃树成林的地方溪水潺潺,空气湿润清新,核桃树农家相间互衬,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我曾经怀疑,为什么小小的泡核桃会成为现代人钟爱的绿色保健食品?走近新民古核桃林,一棵棵苍劲有力的古核桃树就那样立在蓝天白云间,核桃树下,弯弯曲曲的青石板绕村而过,潺潺的流水从一座座民家小院门前穿过,突然间,一扇紧闭的院门打开,约七十岁的老者,挑着担子,稳健地走出院门,沿着青石板,在我惊羡的目光中走远。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要找的答案?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叫陶渊明的先生练就的桃花丸,那颗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的桃花丸。那日,置身于古核桃林的我,仿佛游走在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园间,有了一种复原及重生的力量。
在那片长满了核桃树的土地上,不仅有老者带来的惊喜,我更会痴迷于一座座掩印在核桃林间的四盒小院,还有小院里主人的故事。推开一座四盒院的门,在院子里坐下,接过主人递过的核桃,剥开皮,细细咀嚼。蓝天里云卷云舒,主人与核桃的故事在闲聊中缓缓展开。
主人姓杨,他说,为了一心一意种核桃,形成规模种植,把自家的水田与旱地跟村民置换成这片地,种上核桃,盖了房子,就有了建在核桃林间的家。
他种植的20亩核桃已开始挂果,加上以前的老核桃,核桃收入有几万元,再加上媳妇开小铺子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自己日子过好了,也将把自己的核桃种植和管护技术传授给乡亲,和乡亲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也是主人生命里最为看重的东西。
说话间,主人的眼里闪着光,那光,是对核桃的依恋,对未来的期许。因为核桃,勤劳善良的他才充满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底气,在此安居乐业。而每一个雪山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起身告别,主人在外面上大学的女儿说:“开学时,都会带点核桃到学校里,不时吃上几个,有家的味道。”
“核桃对于雪山人民,除了能发家致富,安居乐业,还是一种乡愁。”走出四盒院,同行的朋友说。
我答:“深以为然。”
其实,无论是我、主人的女儿,还是那位文化人,远离故土的我们,都有一种深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我和主人女儿的乡愁藏在核桃里,那位文化人的乡愁藏在名著里。
记住了乡愁,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