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吐芳日,艾粽飘香时。
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一年端午节。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文物中感受端午文化的精神气质,传递端午安康的美好祝愿。
何以端午
端午节是流传2000多年的古老节日,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介子推说法,也有迎涛神说,恶龙说等等,但是流传最广泛的则是纪念屈原,传说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五月初五来到汨罗江寄托哀思,后来便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悼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也最得人心。《离骚》《九歌》《天问》……屈原用诗人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符号。
傅抱石屈原图横幅。故宫博物院供图
自20世纪40年代起,画家傅抱石开始为屈原造像。图上屈原的形象正如《渔父》中五句诗文所描绘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立于江畔,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双目微合,陷入沉思。画家将屈原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超凡脱俗的诗人风度形象地展现在观者面前。
吃粽子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吃粽子,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节日习俗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端午节食品。宋朝时,粽子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形状和内馅都有了很多创新。到了明、清时期,粽子则成了寓意吉祥的佳品,读书人吃枣粽,谐音为“早中”。
德安县博物馆内展出的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在江西德安县博物馆,我们能看到一对约750年前南宋时期的粽子。据介绍,这对粽子是在1988年考古发掘的桃园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呈菱角形,长6厘米,宽3厘米,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麻线捆扎,不管是包制手法还是整体样貌,看上去和现在人们常吃的粽子几乎一致。
赛龙舟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在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中,龙舟竞渡无疑最具动感。鸣鼓划桨、奋勇争先,历史文化的厚重记忆与现代发展的蓬勃活力在水面交织。如今,赛龙舟更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化竞技运动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喜爱。
羽人竞渡纹铜钺。宁波博物院供图
藏于浙江宁波博物院的这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正面上方为两条相向的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天;下方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上坐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作奋力划船状,勾画出一幅“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江南水上生活的生动图景。此铜钺不仅证明了2000多年前先民就已掌握了划船的技能,也可能是最早记录世界划桨水上运动的重要器物。
驱五毒
端午时节,气温渐升,“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开始活跃。为了避免受虫疫侵害,人们在五月初便开始采药、沐浴,以驱疫避虫。久之,习惯成自然,民风习俗随之呈现,“辟毒纳祥”也成为了许多艺术作品的主题。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故宫博物院供图
这套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为清宫旧藏,共9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整套活计用色明快华丽,纹样生动逼真,绣工精美细巧,寄托了佩挂者希冀籍此避邪趋吉的美好愿望。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民俗学家刘魁立表示,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悠远渊源和丰富内涵,深入人心,长盛不衰,“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寄托,更是人们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习俗禁忌数不胜数。五月初五,端午节,老话说“端午5不做,做了灾祸多”,那么这5件事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不做:不插弱小的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家门口都要插上艾草,这是寓意辟邪驱毒。因为在古人眼中,农历五月天气渐热,毒虫活跃频繁,容易伤人,所以人们把五月也叫做“毒月”。为了避免毒虫侵扰,就有了插艾草的习俗。
因为艾草富含艾草油,可以很好的驱除毒虫,还有利于健康。但是插艾草的时候避免插弱小的艾草,因为越是越小代表它的驱虫效果较差,另外若小的艾草寓意不好,有生命枯竭的意思。
2不做:不说端午快乐
端午节虽然是传统四大节日,但是它和其他喜庆的节日还不相同,因为关于端午的来历我们上面提到过,它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端午节并不是一个纯喜庆的日子。如果此时说“端午快乐”,那就有点有失礼数。
因此端午节我们要说“安康”,“平安”之类的祝福语。家里有小孩子的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下为何不能说快乐,传统习俗也需要延续发扬。
3不做:不下河游泳
端午节民间有禁忌,就是不能下河游泳,因为这个月是“毒月”,古人认为河水中的“溺死鬼”最凶,为了避免意外,是不能下河游泳或者玩水的。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偏迷信,真的原因其实是端午前后虽然天气较热,但河水内部温度相对较冷,冒然下水容易引起抽筋等情况。另外端午前后雨水增多,暴雨阵雨频繁,河水容易突然涨水,也容易发生危险。
4不做:不丢失五彩绳香囊
端午节民间有带五彩绳和香囊的习俗,每逢端午节前夕,大街小巷都是售卖这些物品的商贩,各式各式的五彩绳,香囊,让人眼花缭乱,造型十分漂亮,而且香味扑鼻。带五彩绳和香囊也是寓意着驱虫辟邪。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有“长命锁”等寓意。
佩戴五彩绳和香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摘下或者丢失。很多小孩子觉得很稀奇,时不时的会摘下带上,这样就容易导致丢失,老辈人比较忌讳这个,觉得丢失后会失去庇护。五彩绳和香囊要等到端午过后第一场雨再丢掉,象征把疾病,霉运都让雨水冲走。
5不做:不吃太多的粽子
端午节必吃的美食就是粽子了,以往的粽子口味较少,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粽子多种多样,比如巧克力粽子,螺蛳粉粽子,辣条粽子等等,大家觉得新奇,各种粽子都想品尝一下。然而粽子虽好,但不能多吃。
因为粽子是糯米制作而成,糯米黏滞难消化,易引发肠胃不适。尤其是老人,孩子脾胃消化能力较差,粽子一定要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