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美丽人生 >> 内容

故乡的倒水河

作者:云中奇峰 时间:2025-4-29 19:06:59 点击:
字号

  核心提示:我的家乡在长江的北岸,江汉平原的北部,有“武汉后花园”的美誉,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我出生的小村东面有一条河,在长江的众多支流中,它是及其独特的一支,名字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西归水”,故名倒水河。...

我的家乡在长江的北岸,江汉平原的北部,有“武汉后花园”的美誉,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我出生的小村东面有一条河,在长江的众多支流中,它是及其独特的一支,名字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西归水”,故名倒水河。

倒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自河南新县蜿蜒而下,从红安县穿城而过,经过163多公里的山川田野,最终在武汉市新洲区的龙口投入长江的怀抱。

春汛时节的小河就像一只苏醒的绿孔雀,抖开缀满野樱花瓣的尾翎,驮着柳絮向远方游弋;夏夜的渔火摇曳着小河,就像是一条倒悬的银河,橹声搅动的不是水流,而是揉碎一河的星屑,偶有牧童的竹笛声坠入河湾,惊起一滩白鹭,把夏日的蝉鸣剪成漫天纷飞的素笺;秋天的月亮为河床铺就液态的水晶,飘零的枫叶是醉酒的蝴蝶,在波光里跳着华尔兹;冬日的河面凝固成青玉棋盘,几枚枯荷残梗正与寒星对弈,落子时漾起月光涟漪。

就是这条小河,它是沿岸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春秋观景,夏秋捕蝉摸鱼的场景,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河堤上的野火与烟尘,水草间的鱼虾与腥味,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底色。然而,就是这条河也曾给两岸村民带来无穷的磨难:雨季的浑黄洪流裹挟泥沙,枯水期的荒草与暗黄天空,诉说着生态失衡的隐痛。村民的“骂娘河”习俗——正月十五隔岸对骂以祈求免灾,更是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凝结成一种荒诞却真实的民间信仰。

倒水河的命运转折始于1970年。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苦干两年,解决倒水问题”,点燃了沿岸20万民众的治水热情。历经两年的奋战,河道改道工程竣工,洪水得以直泄长江,龙口节制闸的建成更被誉为“湖北第一闸”,它终结了洪涝肆虐的历史。如今的倒水河,已蜕变为一级水源地:堤岸绿草如茵,防护林连绵如屏,清水平台与水泥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径。河水清澈见底,鱼群悠然游弋,晚霞中的老人闲坐河畔,仿佛一幅静谧的水墨画。

倒水河的治理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场生态与文化的觉醒。我的家乡红安素有“将军县”的美誉,在河岸的整治规划中,将红安的革命历史、将军文化与市民休闲被巧妙融合,河畔的红色旅游基地、秦基伟故居与双城塔,诉说着大别山区的峥嵘岁月。而河南新县郭家河省级湿地公园的设立,则让倒水河成为雨中“神灵”栖息的生态秘境,林木青翠、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人。

倒水河的变迁,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变迁:从“靠水吃水”的索取,到“绿水青山”的守护。她的曲折河道如同生命的隐喻——既有祖父辈为抗洪牺牲的悲壮,也有新一代人“保护明净流水”的信念。诗人笔下,她是“洁白的语言在沙滩上跳跃”,是“父辈遗留的一小块土地”,承载着乡愁与希望。

如今的倒水河,既是一条防洪屏障,也是一道绿色人文长廊。她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而是生态治理的典范、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缩影。当夕阳为河面镀上金辉,流水淙淙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这条河,正以她的清澈与坚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篇章。

來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 大名: (*请输入您的大名,缺省将显示IP地址。)
  • 内容:
  • 愛德華網絡世界(www.ok5266.com) © 2004-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ok5266@gmail.com E-ICP: 05013632 (CN)
  • 执行时间:158.203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