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精品文萃 >> 八卦杂谈 >> 内容

柏拉图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11 17:23:56 点击:

  核心提示: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希腊语:Πλ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希腊语:Πλάτων,英语: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其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公元前399年,民主制复辟后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之后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亚里士多德在悼念他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理想国》
《巴曼尼得斯篇》
《会饮篇》
《斐多篇》
《斐得若篇》
《美诺篇》
《蒂迈欧篇》
《克里底亚篇》
《普罗泰哥拉篇》
《高尔吉亚篇》
《智者篇》
《政治家篇》
《斐利布斯篇》
《法律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在《律法》(The 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

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梵蒂冈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美国传统辞典解释为:The philosophy of Plato, especially insofar as it asserts ideal forms as an absolute and eternal reality of which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 are an imperfect and transitory reflection.

(中文翻译:柏拉图哲学或柏拉图的哲学,尤指宣称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

柏拉图(Plato)著作汉译不完全目录(1929-2002)

说明:
  1、资料来源,私人藏书与各大图书馆网站。
  2、内容不明者用“?”
  3、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哲学史》等书内片段皆割爱;除该“对话”只有此一种译本或有特别价值,如同时含其他原作者则不录。
  4.英文目录以loeb classical library为准。
  5、有的台版书的信息过少,亦没能加入统计。(e.g. “柏拉圖理想國” 張雄俊譯述 ;“教育的藝術 ”柏拉圖等撰 廖運範譯)
  6、近年“理想国”有泛滥之势,省略一二。
  7、按初版时间排序。
  
  书名 译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丛书名 篇目 English name
  
  《理想国》 吴献书译 商务印书馆 1929 1957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理想国 The Republic
  
  《柏拉图对话集六种》 张东荪 张师竹译 商务印书馆 1933 先知(台一版)1974(先知叢書)??
  
  《柏拉图五大对话》郭斌和景昌极译 南京 国立编译馆 1934 ??
  
  《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4(6)198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巴曼尼得斯篇Parmenides
  
  《泰阿泰德 智术之师》严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泰阿泰德Theaetetus智术之师Sophist
  
  《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1980 1997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
   伊安篇Ion 理想国(vol.2 3 10)The Republic 斐德若篇Phaedrus 大希庇阿斯篇(选)Greater Hippias会饮篇Symposium 斐利布斯篇(选)Philebus 法律篇(选)Laws
  
  《饗宴》吳錦裳譯 臺北 協志 1964 1993 (協志工業叢書)
  饗宴 Symposium
  
  《柏拉圖理想國》胡宏述譯 台北 正文出版社 1966
  理想國 The Republic
  
  《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 臺北 聯經 1980 1992 (聯經經典)
  理想國 The Republic
  
  《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199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游叙弗伦Euthyphro 克力同Crito 苏格拉底的申辩Apology
  
  《波罗塔哥拉篇》邝健行译 台北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5
  波罗塔哥拉篇 Protagoras
  
  《理想国》郭斌和 张竹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理想国 The Republic
  
  《赖锡斯 拉哈斯 费雷泊士》 严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赖锡斯Lysis 拉哈斯Laches 费雷泊士Phaedrus
  
  《政治家》黄克剑译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政治家Statesman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余灵灵 罗灵平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三联文库
   世界经典随笔系列)欧梯佛罗Euthyphro 申辩 Apology 克里托Crito 费多Phaedo
  
  《柏拉图<对话>七篇》 戴子钦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新世纪万有文库)
  莱西斯Lysis
  拉克斯Laches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
  梅尼克齐努士Menexenus
  蒂迈欧Timaeus
  克里蒂亚Critias
  克立托封Cleitophon
  
  《理想国》毛宗伟译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8 理想国 The Republic
  
  《辩护词》水建馥译 西安 西安出版社 1998 辩护词 Apology
  
  《理想国》刘静译 北京 外文出版社 1998(三上文库.西方文化译丛) 理想国 The Republic
  
  《理想国》张楚译 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 理想国 The Republic
  
  《斐多》杨绛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斐多 Phaedo
  
  《理想国》 杨恺译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0 理想国 The Republic
  
  《古希腊散文选》 水建馥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欧梯佛罗篇Euthyphro
  辩护词Apology
  克里同篇Crito
  斐多篇Phaedo
  
  《法律篇》张智仁 何勤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法律篇Laws
  
  《克拉梯樓斯篇》彭文林譯注 臺北 聯經 2002(聯經經典)
  克拉梯樓斯Cratylus(Kratylos)
  
  《柏拉图全集》第一卷 王晓朝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申辩篇Apology
  克里托篇Crito
  斐多篇Phaedo
  卡尔米德篇Charmides
  拉凯斯篇Laches
  吕西斯篇Lysis
  欧绪弗洛篇Euthyphro
  美涅克赛努篇Menexenus
  小希庇亚篇Lesser Hippias
  伊安篇Ion
  高尔吉亚篇Gorgias
  普罗泰戈拉篇Protagoras
  美诺篇Meno
  
  共35种(loeb),没见到完整中译的有以下9种。
  Alcibiades 1 & 2
  Epistles
  Euthydemus
  Greater Hippias(abr.)
  Hipparchus.
  Minos.
  Philebus(abr.)
  The Lovers.
  Theages.    

注:转载原贴时间为2002年,《柏拉图全集》 王晓朝译 现以全部出版,共四卷。

Tags:  柏拉图 PLATO 文学 
来源:本站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遇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This platform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In case of copyright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at the first time and we will remove the related content immediately.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 大名: (*请输入您的大名,缺省将显示IP地址。)
  • 内容:
  • 愛德華網絡世界(www.ok5266.com) © 2004-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ok5266@gmail.com E-ICP備:05013632
  • Powered by Edward Web World V4.0.6